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2年06月23日
鋰,該降降溫了……
趨勢延續(xù)的同時也在積累著否定自身的力量。
從335萬到20億,斯諾威礦天價的消息給本就烈火烹油的鋰市場又添了一把火。
無疑,整個市場似乎已經陷入一種類似癲狂、扭曲的態(tài)勢,但這種非理性的繁榮恐怕已很難再持續(xù)下去。
01供需和周期
復盤這一輪鋰的"瘋牛"市,供需失衡和周期錯配是根本原因。
2015年之前,全球鋰價基本維持在4萬元/噸左右。隨后新能源車放量,鋰需求大增,推動價格大幅走高,進而帶動Pilbara、Altura等重要鋰礦擴產。
2018年,供給的提升再一次把鋰價打回十年前,致使很大高成本礦山被迫退出牌桌。其中BaldHill破產,Wodgina被雅寶收購,隨后停產維護,Altura也被Pilbara收購。
就在鋰供給不斷收縮的同時,新能源汽車卻迎來大爆發(fā),整個產業(yè)鏈的擴張熱情被徹底點燃,特別是在我國。
2020年,國內正極材料出貨量只有50萬噸,但是到了2021年,這一數(shù)據直接飆升到111萬噸,產量更是高達170萬噸。
問題在于,中游制造和上游礦山的擴產周期并不同步。
國際能源署曾做過統(tǒng)計,澳大利亞的鋰輝石礦山從發(fā)現(xiàn)到投產大約要4年的時間,南美鹽湖則要7年。相比之下,正極材料的產量建設周期非常短,僅需1年左右。
這種情況在光伏產業(yè)已經有過預演,下游組件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速擴張,但硅料卻并未跟上,致使后者的價格漲到了天際。
放到新能源車產業(yè),這種由周期錯配引發(fā)的供應鏈失衡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2021年,碳酸鋰漲價幅度高達430%以上。進入2022年,局面進一步失控,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28萬/噸最高漲至超50萬/元噸,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又翻了近乎一倍。
一輛電動汽車大概平均要30-50kg碳酸鋰,如此算來,今年僅鋰一種材料就給電動汽車帶來了上萬元的單車成本負擔,更別提鈷和鎳也已經漲瘋了。
更大的問題是,現(xiàn)在行情似乎并沒有要反轉的意思。
2022Q2,鋰精礦長協(xié)價再度走高,其中MtCattlin長協(xié)價指引達到5000美元/噸CIF,Pilbara也預計鋰精礦價格將進一步走高。
事實上,行情發(fā)展到如今這樣的局面,已不單單是供需失衡所造成的,背后總有一些推波助瀾的力量存在。這一點,產業(yè)界或多或少都有所感知。
蔚來李斌在2021年財報電話會上公開表示,公司已對上游材料從礦產開始到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調查,結論是,這一輪碳酸鋰的漲價所隱藏的投機性因素很大。CATL曾毓群也表達了相同看法,并稱這一輪鋰價暴漲有點像投機倒把。
02投機和暗炒
在今天這樣一個資本高度發(fā)達的時代,商品的價格很多時候并不是完全由供需決定的,而是被賦予了很強的金融投機屬性。
比如,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,美國大肆印錢解決危機,致使大量熱錢涌入國際糧食期貨市場,在糧食供需穩(wěn)定的情況下把價格快速炒高。
再比如前一段時間的"青山鎳"事件,一天的時間內價格就可以翻倍,完全背離客觀現(xiàn)實。
國內目前并沒有標準的鋰資源期貨,鋰鹽也沒有一個統(tǒng)一成熟的價格體系,而這正好給了一部分人可乘之機。去年七月,無錫不銹鋼網上線碳酸鋰遠期交易合約,也就是所謂的"無錫盤"。
事實上,鋰資源的重要訂單都已被大客戶長單鎖定,"無錫盤"成交量很小,因此容易被控制,只需少量的資金就能拉起來,但這種價格波動其實并不能真實反映真實的市場供需情況。
問題在于,這會向市場傳遞某種信號,并引導情緒的走向,進而在全市場引發(fā)"蝴蝶效應"。也正是在"無錫盤"上線之后,國內碳酸鋰價格開始失控。
放大市場情緒的不只有"無錫盤",還有鋰礦商的操作。
今年五月二十四日,作為澳洲最大鋰礦商的Pilbara以5955美元/噸FOB的價格了5000噸鋰精礦石,這已經是公司自去年以來的第5次。同樣的道理,這種散單根本不代表市場的真實供需,今年四月,鋰精礦主流價格大約是3100美元/噸,遠遠低于Pilbara的價格。
從根本上說,這種行為更像是鋰礦商在故意制造噱頭渲染氣氛,為接下來的漲價造勢。包括最近的斯諾威礦,盡管本身對整個鋰資源市場擾動不大,但信息所傳遞出的信號卻是一種巨大的沖擊。
長期來看,當下這種非理性繁榮很難持續(xù),因為純粹從市場供需角度出發(fā),全球并不缺鋰資源。
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最新數(shù)據,2021年,全球已探明鋰資源儲量為2200萬噸金屬鋰當量,對應1.17億噸碳酸鋰當量。作為比較,2020年全球鋰需求僅為33萬噸碳酸鋰當量,根據光大證券的預測,到2025年,即便新能源車大量普及,這一數(shù)據也只有124萬噸。
也就是說,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可以開發(fā)上百年。
稀缺度不高注定了價格不具備長期支撐,而從短時間來看,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的中、下游公司都已不堪重負,這同樣制約著鋰價繼續(xù)上漲。
03貧富分化和產業(yè)危機
貧富嚴重不均,這是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鏈目前最直觀的寫照。
今年一季度,國內中游電池廠商的利潤幾乎全線下跌,其我國軒高科、億緯鋰能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32.79%和19.43%,孚能科技更是2.44億元,而在2021年,公司已經虧了9.53億。
下游車企同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,其中小鵬Q1凈虧損17億,較去年同期擴大了116.2%,蔚來、理想也同樣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
相比之下,上游鋰礦公司卻賺的盆滿缽滿。
在國內,贛鋒鋰業(yè)、天齊鋰業(yè)一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233%、481%,凈利潤增速更是分別高達640%、1442%。
在國外,雅保一季度的鋰業(yè)務凈銷售額為5.5億美元,同比上升近乎翻倍;Allkem旗下Olaroz鋰廠的碳酸鋰營收為8600萬美元,同比大增386%;SQM鋰業(yè)務營收高達14.46億美元,同比暴增969.82%,環(huán)比上升超2倍。
總之,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都在為鋰礦"打工"。
成本上升總要有人承擔,要么產業(yè)吃進去,要么轉嫁給消費者。
今年以來,幾乎所有新能源車公司都公布了漲價通知,但消費者似乎并不想為此買單。
今年一月,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34.7萬輛,環(huán)比減少27%;二月延續(xù)下降趨勢,零售銷量僅為27.2萬輛,環(huán)比又下降了22.6%;三月市場回暖,但進入四月,疊加疫情的影響,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再次萎靡,產銷環(huán)比均下跌超30%。
芯片短缺,鋰電材料價格瘋漲,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當下所面對的挑戰(zhàn)前所未有。
但趨勢延續(xù)的同時也在積累著否定自身的力量,一旦成本超過車企和消費者的承受范圍,那么終端的冷卻自然也會反用途上游,降低需求和價格。
年初至今,已有大量汽車廠減產甚至停產,產業(yè)負反饋調節(jié)已經開始。
另一方面,鋰價飆升也促使中游公司紛紛向上游進軍。
馬斯克前不久已公開表態(tài),世界上并不缺鋰,假如繼續(xù)漲價,TSLA將大舉進軍上游鋰礦。
而根據澎湃新聞的最新消息,比亞迪已經在非洲尋得6座鋰礦礦山,目前均已達成收購意向。據悉,在這6座鋰礦中,氧化鋰品位2.5%的礦石量達到了2500萬噸以上,折合100萬噸碳酸鋰。
東吳證券的測算結果顯示,這2500萬噸礦石假如全部開采,可以滿足2778萬輛60度純電車的生產,而比亞迪2022年的銷量目標才只有150萬輛。
這意味著,比亞迪在未來十幾年不要為鋰短缺而擔憂了。
更重要的是,每噸碳酸鋰裝車價格可以控制在20萬元以下,僅為目前市場價的40%。
瘋狂的鋰,是時候降降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