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2年01月21日
CATL"守擂"大擴張:動力鋰電池迎來第二輪競爭
新冠疫情并未阻止CATL(300750.SZ)的擴張步伐。
四月十三日晚間,這家動力鋰電池龍頭公司公布通告稱,擬將境外發(fā)行債券的額度新增至不超過30億美元(含)或其他等值幣種。而僅僅在半年之前,這個數額還是8億美元。也就是說,CATL海外擴張的糧草儲備在短時間內幾乎連翻兩番。
提升海外債券發(fā)行額度的背后,CATL已經規(guī)劃了不少海外項目。除了和多個外資品牌達成合作,CATL首個海外生產研發(fā)基地已在建設之中,此外,為降低上游資源制約,CATL也在積極投資上游公司,未來將在這方面進一步布局。
近年來,CATL將目光瞄至海外。一方面,海外車企電動化浪潮剛剛興起,另一方面,隨著國內電池行業(yè)逐漸放開,CATL也將面對更多同行的競爭。作為全球裝機量排名第一的動力鋰電池公司,CATL的擴張亦是"守擂"。
隨著全球汽車工業(yè)逐漸轉向電氣化,CATL、LG化學、松下等動力鋰電池巨頭的優(yōu)勢地域正在瓦解,CATL由深耕國內車企到逐步打入海外供應鏈,LG化學則隨著TSLA國產,由歐美市場進入國內。
在國內市場,這種趨勢已經初見成效。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我國動力鋰電池裝機量排名中,LG化學由于供貨TSLA上海廠,而一舉進入前三,并成為市場下行下為數不多的逆勢上升電池廠商,而原來的"雙強"——CATL和比亞迪——都受到重挫,裝機量分別同比下降48.6%和72%。
業(yè)內有總結稱,目前來看,盡管頭部公司的地位在短時間內難以撼動,但整個國內動力鋰電池產業(yè)已經從原來的"二八格局"變成現在的"三七格局",頭部公司中"闖入者"的攪局下,新的頭部格局也在醞釀。
CATL大擴張
半年之內,CATL將境外發(fā)債規(guī)模從8億美元提升至30億美元,這一突然的提升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。四月十五日,深圳證券交易所向CATL發(fā)去問詢函,要求其解釋提升海外發(fā)債額度的原因及合理性。
從公開信息來看,CATL提升海外債券發(fā)行額度和正在進行的海外布局有關。為深化在海外市場的業(yè)務拓展,CATL在德國圖林根規(guī)劃建設了海外第一座研發(fā)生產基地。在四月十七日晚間公布的回復函中,CATL表示,公司已經全面展開并推進上述項目建設,項目建設及運營資金需提前準備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六月,CATL也曾通告說明過,將擴大上述項目的投資規(guī)模。根據2018年七月董事會通過的初步方法,上述基地計劃投資2.4億歐元,而去年六月,董事會重新評估,決定新增投資,新增后總投資規(guī)模不超過18億歐元。
不過,雖然上述項目被新增了投資額,在去年十一月的通告中,CATL給予境外子公司發(fā)債的擔保額度僅有8億美元,直到今年四月,才宣布新增海外發(fā)債的額度。為何會形成這樣的錯位?四月二十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公司證券部門相關人士,但對方表示并不知悉具體情況。
CATL提升境外發(fā)債額度和整體海外市場拓展相關。公司在問詢函回復中也表示,目前已成立多家海外子公司,為儲備一定的運營周轉資金,要新增境外募資的額度。
此外,CATL還進行了多項海外資產的收購,這也為海外資金的募集提出了要求。去年CATL耗資5500萬歐元收購了澳大利亞頭部鋰礦公司pibara8.5%的股權,從回復內容看,公司未來還將繼續(xù)對海外上游公司進一步布局。
要指出的是,在海外市場的布局只是CATL大擴張的一部分。事實上,CATL境外發(fā)債額度為30億美元,境內發(fā)債額度也有100億元人民幣(目前已使用45億元),并且今年二月還計劃再融資200億元人民幣。
公開信息顯示,CATL分別于去年十月和今年一月發(fā)出了15億元、30億元公司債,用途均是補充流動資金。而在二級市場定向增發(fā)融資的200億元,除了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外,還用于電化學儲能前沿技術的研發(fā),以及三個電池項目的新建或擴建,這三個項目分別是:湖西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、江蘇時代動力及儲能鋰離子電池研發(fā)和生產項目(三期),以及四川時代動力鋰電池項目一期。
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,去年CATL宣布投建的國內項目投資規(guī)模約為320億元人民幣(非一期投資),而若算上收購事項,總投資規(guī)劃接近450億元。CATL則在回復中表示,公司已通告的相關產量建設項目投資預算合計超過500億元。
動力鋰電池第二輪競爭
CATL進行大規(guī)模投資,是為未來幾年進行產量儲備。以上述定增募資支持的三個項目為例,這些會為CATL新增52GWh的產量。
CATL已經在國內市場穩(wěn)居冠軍寶座,2019年在國內動力鋰電池的市占率更是突破50%,甚至成為主機廠競相追逐的對象。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繼續(xù)發(fā)展的預期之下,CATL仍有不小的發(fā)展空間。
海外市場開拓方面,CATL最先進入寶馬汽車的供應體系。隨著外資車企加大電動化產品布局,CATL已和戴姆勒、本田、大眾、沃爾沃等多家跨國車企達成合作,成為多個重要項目的定點供應商。
其中較為突出的是來自于"老伙伴"寶馬的訂單。2019年十一月,寶馬在CATL的長期訂單金額從40億歐元增至73億歐元(其中,45億歐元采購合同來自寶馬集團,28億歐元來自華晨寶馬我國生產基地),采購合同期限到2031年。
此外,CATL還獲得了電動汽車"明星"公司TSLA的訂單。今年二月,CATL公布通告稱,將向TSLA供應動力鋰電池產品,供貨有效期限為2020年七月至2022年六月。這項合作的具體規(guī)模頗受外界關注,不過CATL表示雙方未在協(xié)議上進行詳細約定,而此前有媒體則稱,雙方初步約定的供貨量"不少于TSLA上海超級廠(一期)規(guī)劃產量的40%"。
業(yè)務層面上,CATL尚未顯著受益于TSLA國產,不過其競爭對手LG化學卻已經因為TSLA而在我國市場大出風頭。有機構根據工信部合格證信息進行估算,此前在我國市場鮮有業(yè)務的LG化學今年一季度在華裝機量達612.13MWh,一下子躋身前三,直逼排名第二的比亞迪。
LG化學是CATL的競爭對手,但此前由于政策的隱形限制,其并未參和到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(fā)展。而隨著去年六月電池"白名單"廢除,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再受電池廠商限制,我國的動力鋰電池公司才重新對外開放。
這也意味著動力鋰電池產業(yè)將迎來第二輪競爭。顯而易見的是,國內多家技術不達標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三四線電池公司將受到激烈沖擊,而一二線電池公司也或被擠壓一部分市場空間,關于處于頭部位置的CATL而言,挑戰(zhàn)同樣存在。
國內市場已經迎來"攪局者"。LG化學和CATL同為TSLA供應商,且由于技術路線等方面的原因率先放量,而從國際市場上看,LG化學也是CATL最大的競爭對手。
恒大研究院的報告稱,CATL和LG化學是產量規(guī)劃最為積極的兩家廠商,其中,CATL預計到2022年產量總規(guī)模將達到148.9GWh,LG化學在2022年達產之后則可達127GWh。
短時間內,LG化學甚至更勝一籌。根據國盛證券三月下旬公布的研究報告,預計CATL今年動力鋰電池產量將達90GWh,略低于LG化學的100GWh。該報告還稱,主流動力鋰電池廠商產量擴張節(jié)奏和訂單規(guī)模關聯(lián)度高,預計LG化學在手訂單規(guī)模最大,CATL緊隨其后。